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健康的性格--馬斯洛 Maslow







自我實現者的特質

  馬斯洛得到這樣的結論,自我實現者(馬斯洛估計,這種人大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運作的功能層次,與一般人或正常者的運作層次完全不同。自我實現者很容易滿足他們所有的需要,但他們特別關心較高層次需要。

  馬斯洛甚至很大膽的說,自我實現者的生活方式較不美國化。他並不是說,自我實現的人是偏激份子或極端份子,而是說自我實現者超越了任何特定文化的限制。他們的人性充分地發展。馬斯洛研究了若干自我實現者以後,發現他們具有以下的共同特點。知道這些自我實現者所具有的特點,可以提供我們一個使自己盡善盡美的架構。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具有馬斯洛所提到的特質,因此可以將馬斯洛的模型視為完美個體的畫像。

一、他們對現實和環境的認知能力較佳,並且較能與它們安然相處。

  馬斯洛發現他們具有透視虛偽、表面或掩飾之事物的神秘能力。無論對藝術、音樂、科學、政治或社會事務,他們的認知都比較清楚與準確,因而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較少受到自己的希求、願望、恐懼、焦慮、偏見的影響,因而能透視事實的真相。他們非但能忍受曖昧不定的情形,而且喜歡它們。愛因斯坦說的一句話最能描述此點:「我們能經驗到的最美麗事物就是神秘。」他們接受現實,而不空妄地反對它們。當我們與人生必然的經歷和諧相處時,我們才能真正更有效地控制展現在我們前面的事物。

二、他們較能接受自己、他人及自然。

  對於自己與他人不可避免的優點與缺點,他們能視為理所當然而不抱怨。改變他人以符合自己的願望時,常會破壞與他人的社會關係,因此,自我實現的人尊重每一個人都有成為其「真我」的固有權利。即使曉得自己有某些缺點,自我實現的人仍然會接受他基本的自我。他不會因未符合文化所界定的理想的美、地位、聲譽和其他等等,就產生莫須有的罪惡感和羞恥感,因而也不會受到這些感覺的折磨。自我實現的人不矯揉造作,不權充派頭人物,而且他們可以很快察覺別人的這些虛偽作風。他們接受隨成長而發生的生理變化(如衰老),且不會念念不忘往日的歡樂與做事的模式。他們可能偶爾有罪惡感,但是這種感覺只有在自己有某些可改而未改的缺點(如懶惰、脾氣暴躁、嫉妒、偏見)時,才會發生。

三、他們的內心生活、思想、行為都比較自然、率真。

  要實現真我需要內心相當的自由,行為也要率真自然。相反的特性則是處處防衛,不敢自我流露,並且經常懼怕他人的批評。他們與人交往時不矯揉造作。他們也較易超脫習俗或慣例的影響,而表現純真的天性。

四、他們遇事比較以問題為中心,而不以自我為中心。

  健康的人比較能心平氣和地處置自己的問題。他們把自己的問題視為與何其他問題一樣。解決問題的活動使他們特別高興。因而也使他們熱心參與自己的職業。馬斯洛發現健康者的一項顯著特徵,是熱愛一種職業,他感覺他的工作是重要的,他的人生有某種使命待完成,不管它是養育小孩或經營大公司。

五、他們較能夠且喜歡獨處。

  許多人發現獨處是一項很不愉快的經驗,但馬斯洛發現健康的人喜歡享受他們自己的經驗,並且追尋獨處的時刻。

六、他們比較獨立自主。

  健康的人較不受環境的影響,而且不是他們無法控制的環境變遷底下的犧牲者。他們即使面臨許多挫折、打擊,也能保持比較快樂且寧靜的心境。他們能自給自足,並依賴自己的潛能和資源來成長並發展。他們不需要他人的好評來支持自己。

七、他們比較能夠接受與欣賞新奇的事物或經驗。

  對於同一樣事物,他們能夠一再欣賞而不覺厭煩,好像每一次都可看出一點新的東西,都會有一些新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視若無睹的生活細節,也會使他們感到愉快、驚奇、敬畏,甚至心醉神迷,對自我實現的人而言:

  任何一次日落都如第一次那麼壯麗,任何一朵花都具有令人屏息觀賞的可愛性,即使他已見過一百萬次花朵,他見到的第一千個嬰孩,就像他初次看到的嬰兒一樣是奧妙的傑作。 

  自我實現者與一般人不同,他不會把生命的種種奧秘視為理所當然。而且,他們也能夠從自己已擁有的、過去的成就中吸取靈感。他們不會不眠不休地尋求更新奇事物和刺激。

八、他們較常經歷神秘或高峰經驗。

  馬斯洛發現許多自我實現者,曾經經歷過很強烈的個人經驗──或許可被形容為神秘的或富宗教色彩的。諸如觀察一位小孩嬉戲或欣賞音樂等徑驗,都能完全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且產生高度的愉快狀態。自我實現者所描述的歡樂類型,似乎迥異於一般人所謂的「歡樂」,馬斯洛從他們對這些徑驗的描述中,導出高峰經驗的概念。這種歡樂不會因為反覆發生而削減。我們可以用驚奇、敬畏、心醉神迷、崇敬、靈感、讚嘆,和其他措辭來描述它。與此種歡樂相對立的是酒會的餘興節目、遊樂公園裏的刺激活動、酒吧裏的感官刺激。

  高峰經驗的另外一些例子是愛的感受,四海之內皆兄弟、美、靈感等的惑覺;徜徉於自然的經驗和宗教性的意識。這些轉變的意識狀態( altered consciousness ) 相當類似於吸食迷幻藥的經驗,但是,絕對沒有吸毒的副作用。經驗到這類意識狀態的人,指出它們是最令人陶醉且最汪洋浩瀚的人類經驗。有些人認為,這些經驗是他們人生的高峰時刻。我們可以借助某些情況來助長,而非強迫這些經驗的出現。例如,我們可以把某一個人想像為被種種問題干擾,且歷盡無數創傷的個體。我們可以回顧自己的生活,並且從已被克服過的許多問題中,與從已在成長歷程中消散掉的許多變化裏,擷取靈感。世界充滿著悲傷、痛苦和暴力,但它一樣充滿著神奇的事件。許多人只看到事情的陰暗面,對他們周遭的種種神奇卻視而不見。其實這些正是高峰經驗的豐富來源。

九、他們較能建立久遠的人際關係,而對其中的少數人培養深厚的感情。

  真正的友誼需要投入許多心力和時間,因此,一個人事實上不可能有許多親密的朋友。健康的人把他們的友誼看得很重要且虔心培養它。雖然他們熱愛和關懷的對象只有少數幾個,但他們幾乎對每一個人都較友善、慈悲、喜愛。這種愛並不是毫無區辨性的。他們也會嚴厲地批評那些罪有應得的人,尤其是那些吹毛求疵,裝模作樣及狂妄自大的人。他們會為了對方好而指責他。由此看來,他們的敵意是情境性的,並不會成為人格特徵之一。

十、他們具有較強的民主性格特質。

  他們為人比較謙虛,因為他們覺得,不管是什麼種族、家世、性格、職業、性別,每個人有可取可學之處。他們可以坦然與迥然相異的人交往和學習,這是一種不可多見的特性。他們對任何人都存有幾分敬意,就只因為對方是個人。

十一、他們能夠清楚地分辨出手段與目的的不同。

  他們有強烈的道德觀念與確定的行為原則。他們的是非與善惡觀念比較清楚。不過他們心目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未必與習俗的觀念相同。馬斯洛發現,健康的人很清楚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標,而且知道他們先要完成什麼才能達到目標。大體而言,他們追求的目標較為固定,當達成目標的手段遭到挫折時,他們也會靈活變通。不過他們手段的變更卻是以不違反個人的道德與他人的福利為原則。同時,對於很多經驗和活動,常人只視為不得不爾的手段,而他們卻能予以欣賞與享受。即使在做例行性的工作時,他們也會設法稍事變換,以自得其樂。

十二、他們有著不帶敵意而又富於哲理的幽默。

  表示優越感的幽默(如嘲弄他人的缺點),帶有敵意的幽默(如傷害別人的感情),以及猥褻淫穢的幽默,常是一般人所喜愛的,但卻不為自我實現的人所欣賞。自我實現者卻能在有意義的生活事件上,找到幽默的題材,譬如事實與自己所預期的不符合時。他們對自己的缺點和獨特性也會自我解嘲。例如,我們重閱一篇很早以前的期末報告,或許會發現該文語氣狂妄自大,而覺得自己很滑稽。

十三、他們比較具有創造性。

  馬斯洛喜歡把自我實現者的生活態度與赤子之心相互比較。他發現兩者有許多相同點,譬如對同一樣事物,能夠一再地欣賞出新鮮的地方。他也發現自我實現者比較具有創造性──並不是他們具有偉大的才華,而是他們的心靈較像小孩子那樣純真自然,對任何事情或遊戲,都會因為想出一套新奇方法而興奮不已。馬斯洛相信,大多數人似乎已經喪失了純真小孩的新奇眼光。我們可以想像一條受主人寵愛的狗,看到主人走過來時的興奮模樣,或一對如膠似漆的夫妻的魚水之歡;或在暖和的春日裏,漫步樹林時的興奮和自在的感受。

十四、他們較能超越各種對立性而達到統整狀態。

  自我實現者在他們的行為中,較能夠表現出對立的特性。他們既老成持重又童心未泯,既重視智慧又感情洋溢,既純真坦率又自我克制,既態度嚴謹又嬉戲風趣。大多數人都將這些對立的特性,予以截然的劃分。尤其困難的是同時表現出對立的特性,一個人可能同時遊樂和工作嗎?對大多數人而言,只選擇其中一種來做,不是更舒服嗎?我們腦中都有一些成熟的人該表現什麼樣行為的固定觀念,例如一種冷靜、克制、無情、理智的作風。某些充滿生命活力的特性,譬如率真、自發性、自由表露出自己的感受、嬉戲和其他等等都必須被壓制下來。其實這些是我們天性的一部份,我們應該將之表露出來對立的特性,常是因為對事情的看法不確定所造成的。一個人可以有長遠的目標,但也能專心致力於目前的工作;一個人可以對人生抱以嚴肅的態度,但不為失敗所壓倒;一個人可以專心達成某些目標,但也能別出心裁,使達成這些目標的手段頗富趣味。依照馬斯洛的看法,一個人的人格存在有過多的二分性,並不是好現象。人格內的對立狀態是不成熟的一種跡象。




摘錄自《健康的性格》頁180-186



自我實現者的愛情觀

  馬斯洛認為我們必須瞭解愛,我們必須能夠教導它,創造它,預測它,否則世界將充滿敵意和猜忌。馬斯洛發現,自我實現者可以教導我們一些關於愛和性的寶貴觀念。


一、自我實現者表示,當與所愛的人相處時,他們感到很自然,很自在,無需隱藏自己的瑕疵、缺點,和其他身體和心理的缺陷。

  健康的愛既坦誠又自然,並且甚少自我防衛。他們覺得心理上和身體上,都可以赤裸裸的表現出真正的自己,而仍舊感到被對方所愛、所需要。羅傑斯(Rogers)說得好,「在這裏『愛』或許具有最深層且最普遍的意義──就是深為對方所瞭解和接受……我們只有不受對方威脅時,才能夠去愛他;我們僅在能瞭解對方對我們的反應,或我們對他的反應時,才能夠去愛他。」

二、自我實現者既有愛人的力量而且有被愛的能力。

  梅寧哲( Menninger)道出很鞭辟入裏的見解,「人類確實想要彼此相愛,不過卻不知道彼此相愛之道。」對健康的人而言,就較少有這種缺憾。他們至少曉得如何去愛人,而且能很自由、自然且輕鬆地表達出愛的具體行為。

三、自我實現者的愛與性有較密切的關係。

  自我實現者所經驗到的高潮,有時是最強烈且最渾然忘我的完美境界。假如,愛是種完美和整體融和的渴望,那麼自我實現者所陳述的性高潮經驗,就是這種狀態的獲致。性高潮有時雖能帶給自我實現者神祕的經驗,但自我實現者有時卻把它看得很淡薄。也就是說自我實現者的性歡樂,或許非常強烈或一點也不強烈。這是與浪漫愛的觀念──愛是一種非凡的狂喜,一種心醉神迷,一種神秘的經驗──不太一樣的。性交有時是一種溫柔體貼的歡樂,而不是強烈的歡樂,是一種愉快輕鬆,如同玩耍的事情,而非嚴肅且深刻的經驗。

  自我實現者的愛表現出他們具有的許多持徵。例如,其中一項特徵是以健康的悅己納人為基礎的。他們能夠接受許多人無法接受的事情。例如,儘管他們較少尋求婚外的性關係,但他們卻比一般人更自由地承認,自己有時為其他異性所迷惑。他們也較能自由、無拘無束,且不受傳統束縛地討論性的一切。以上總括起來的結論是,他們較接受生命的事實,包括性的需要。再加上他們所擁有的較強烈、較深厚、較滿意的愛情關係,使得他們較不需要追求婚外的補償或神經質的性行為。

  自我實現者的愛的另一項特徵是,他們並沒有截然劃分兩性所擔當的角色和人格特徵。也就是說,他們不以為女性是被動的而男性是主動的,無論是在性行為或愛情,以及其他任何方面都是如此。這些人都很肯定他們的男性氣慨或女性氣質,使得他們不太介意採行一些文化所界定的異性角色,尤其明顯的是,他們既可以主動又可以被動地愛人,而且在性行為上此種特徵最明顯。吻人和被吻,性交時在上方或下方,主動示愛和默默的接受愛,調戲和被調戲──這些行為是男女兩性都可以表現的。假如人在性愛時只能採取主動的姿勢,或只能採取被動的姿態,那不是人生一大缺憾嗎?自我實現者卻能同時擁有這兩種特殊的歡樂。

四、美好愛情關係的一個重要層面是,他們關心對方,照顧對方,擔負起對方幸福的責任。

  當一方感覺到對方的需要就像是自己的需要,這種感覺,會使他感覺自己的需要,在某種程度上是屬於對力的需要。當一個人的自我(ego) 擴展至涵蓋兩個人時,這時在某種程度上,兩個人在心理的意向上可說是已變成一個單位,一個人,一個自我。佛洛姆在其著作「追尋自我的人」一書中,對「愛」所下的定義裏很精闢地敘述出此一愛的原理:

  「就原理而言,愛,就是被愛的對象,與自己的自我聯結成不可分割的整體。真正的愛是一種創造性的表現,且包含關心、尊敬、責任和瞭解。它並不是一種被對方所感動的『情感』,而是一種以自己愛人的能力為根基,為了所愛的人的成長與幸福的積極奮鬥。」

  美滿婚姻與不美滿婚姻的主要差異是,夫妻能否「患難相共」。如果夫妻關係很美滿,生病或衰弱的一方,可以很安心地投入愛侶的懷抱中,讓他(或她)細心的看護,就像小孩子很安詳地躺在父母的懷抱中進入夢鄉一樣。在感情較不健全的配偶中,其中一人生病都會造成夫妻關係的極大壓力。對完全以體力來衡量自己男性氣概的男性而言,生病會身體衰弱都是一項悲慘的災禍,對他的妻子而言,如果她也這樣界定男性氣概,丈夫生病也同樣是無法忍受的災禍。對那些以美麗動人的外表來界定自己女性氣質的婦女而言,疾病、衰弱或其他任何能削減其魅力的事情,都是一項悲劇,對她的先生而言也是如此,假如他也以同一方式來界定女性的氣質。自我實現者幾乎能完全免除這項錯誤。

五、健康的愛充滿著歡樂、喜悅、幸福感。

  佛洛姆和其他態度嚴肅的學者,常把理想的愛情關係,定義得好像它是一項工作或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歡樂。健康的愛基本上並不是如佛洛姆所定義的奮鬥(striving),而是一種喜悅和享受。

六、健康的愛接受對方獨特的個性,尊敬對方和肯定對方。

  佛洛姆對這方面的見解非常動人,「愛,並不是使自我消失於對方中,而是主動地肯定對方,並以保存個體自我為基礎來與他人結合。」尊敬對方,渴望對方成長,讓對方有充分的權利做為獨特的人,都是真愛的表現。譬如,有些丈夫對妻子的成就引以為榮,甚至她的成就勝過他時也毫不嫉妒。 

摘錄自《健康的性格》頁186-189

自律的重要

  人的自我克制、自我約束及自我改善,正明顯地表達出自由意志的存在,主流心理學為了反撥維多利亞時代的風氣,不幸矯枉過正,對自制、自我約束這類名詞過份敏感,甚至列為禁忌,分辨不出何者為健全,何者為不健全的自制。

  Maslow對這講解得十分清楚:「總以為自然、坦率便是好的,任何自制都是不應該的,這是我們極易犯的毛病;事實不然……自我克制、自我約束可以有不同的涵義,即使不提它在處世上的重要性,仍有種自制是相當健康,且應該具備的。自制並不一定是壓抑或捨棄基本的需求……(健康的人)在適當的時機應該能夠表達他想講的,偶然也能率性而行,放下控制、抑制、自衛等;然而,同樣的,他也應該有自我克制的能力,放得下他的喜好,謹守分寸,以免冒犯,閉起嘴巴,控制衝動。」

摘錄自《超個人心理學》頁159

資料來源:廖閱鵬老師官方網站

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自我實現的下一步? -談助人者為何需要靈性成長



  人本心理學的大師馬斯洛(A.H.Maslow 1908-1970)所提出的人類需求階層理論中,最高的發展階段是『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估計,自我實現者大約占全人口的1%~2%,他們超越任何特定文化的限制,並且充分地展現與發展自己的人性面和獨特性(個體性)。這些『自我實現者』具有如下的特質:(注一)
  1、他們對現實的認知能力較佳,並且較能與它們安然相處。
  2、他們較能接受自己、他人及自然。
  3、他們的內心生活、思想、行為都比較自然、率真。
  4、他們遇到事情比較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5、他們較能夠且喜歡獨處。
  6、他們比較獨立自主。
  7、他們比較能夠接受與欣賞新奇的事物或經驗 
  8、他們較常經歷神秘或高峰經驗。
  9、他們較能建立久遠的人際關係,而對其中的少數人培養深厚的感情。
  10、 他們具有較強的民主性格特質。
  11、 他們能夠清楚地分辨出手段與目的的不同。
  12、 他們有著不帶敵意而又富有哲理的幽默感。
  13、 他們比較具有創造性。
  14、 他們較能超越各種對立性而達到統整狀態。

  那要如何才能成為走上『自我實現』之路呢?馬斯洛在他最後的著作-『人性的極致』(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一書中有提到幾種途徑:
  1、首先,自我實現的意義就是充分地、鮮明的、無私的、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地去經驗生命中各個層面。
  2、如果我們把生命視為一個有許多選擇的歷程,自我實現就是在每一個時刻選擇成長的那條路,也就是冒險地投入未知,開放自己接觸新的事物與挑戰新的經驗,而不是尋求熟悉的安全感。
  3、『實現』的意義就是使之成為真實、實際存在的,而不僅是潛能而已。
  4、誠實和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是自我實現的根本要素。
  5、前面四個步驟都是在幫助我們發展出較佳的能力,以做出『較佳的人生選擇』
  6、自我實現是一種不斷發展自己潛能的歷程,它是無止境的歷程。
  7、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是自我實現的剎那。
  8、自我實現者還需要承認與覺察自己的自我防衛行為,然後努力地摒棄它們。

  馬斯洛晚年曾經訪問許多符合上述標準的『自我實現者』,發現他們幾乎都有經歷所謂的『變動意識狀態』(altered consciousness即非日常意識狀態)的<高峰經驗>,在這種意識狀態中是很難用語言表達,進入狂喜、合一、人我界線消失、與萬事萬物有了一體感的連結等意識境界。其中最常見的有五種:
  1、存在(Being)-我即存在,我就是『在』
  2、內在和平(Inner Peace)-一種沒有理由、沒有條件的深刻寧靜
  3、大愛(Love)-沒有條件的愛任何人,同時也願意為他們犧牲受苦。
  4、一切如是(Okness)-完整、圓滿,這一切都很好(All the Best!)
  5、一體感(Oneness)-我就是一切、一切就是我,這一切都沒有差別

  更令人驚訝的是,當這些人經歷<高峰經驗>之後,對整個人格狀態(包括個性、情緒表達、行為模式等)都有很明顯的正向轉化。馬斯洛發現目前的心理學已經無法解釋這些令他無法理解的<心理現象>,他認為以<研究個體行為的科學>的心理學發展已經碰到瓶頸,必須有更大的架構、更寬廣的視野來看待這一切。

  於是他在1969年在美國成立『超個人心理學學會』(The Society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並擔任首任的會長,隔年(1970)馬斯洛就過世了,但是他已經會心理學找到一個更大的研究方向,為後是留下一個可以繼續探詢的典範。

  所謂<超個人>(Transpersonal)是指有一個比個人更大的存在,祂是這一切存在的基礎、背景,超乎任何語言、文字、概念、思考所定義及描述的。在各個不同的文化中都有著不同的稱呼與分類,我們暫時稱它為『靈性』(Sperituality)。

  身心靈是一個整體,它是人存在活生生的事實,即不是概念也不理論,我們所協助的個案他本身就是<身心靈>的整體。助人者若是只知道心理學是不夠的,因為人還有比個人更大的『靈性』,這部分是過去常常被助人者忽略的。靈性成長是一種用生命『親證』的實修歷程,這是門很大的功課,需要用更謙卑的心去探索、去經歷,歡迎有興趣探索靈性成長的朋友,一起加入<超個人心理學-助人者的靈性成長>行列!


  吳文傑
(注一):請參見『健康的性格』PP180~186 、 pp189~196 Nichola S. Dicaprio著  莊耀嘉 譯  桂冠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失業日增引發志工潮 by Julie Bosman



Michelle V. Agins/The New York Times



2009/5/8‧


譯者:胡麗文

去年11月,Lisa Traina在紐約還擁有一份人人稱羨的工作-於Art Deco資產中的Rainbow Room佈置私人派業。現在她花10個小時的輪班時間走上街頭,試著說服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到Bowery Mission 找尋食物及庇護。

許多失業者與Traina一樣,自從企業因不景氣而被裁員後,即加入公益組織服務的行列,除了多少能運用本身的人脈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同時也能排遣失業後突如期來的空餘時間。

經濟不景氣導致的失業潮不但使volunteernyc.org在今年2月份的網站流量較2008年同期多出30%。志工遽增的狀況使得傘狀組織-New York Cares加開新進志工培訓課程。而位於賓州費城的Big Brothers Big Sisters機構則比去年同期增加25%的課輔志工需求詢問。位於加州舊金山的Taproot Foundation其招收專業志工的名額也較去年同期提前額滿。

在這波突如其來的金融海嘯中,許多銀行家、廣告文編、行銷經理人、會計師以及其他專業工作者面臨被裁員的困境卻仍樂於貢獻其專業投身於公益事業,很多公益組織領導者對於這波因失業潮引發的現象感到驚訝。例如:提供低收入戶財務諮詢服務不遺餘力的The Financial Clinic則在日前派遣一位受過華爾街式訓練的M.I.T.員工協助紐約中國城的人準備退稅作業。

公益組織看待這群失業族群投身志工行列的看法並不一致。服務於Learning Leaders的行銷經理Elizabeth Mitchell認為,有些人眼中的垃圾對其他人來說卻是寶藏。然而,有些人卻認為美國志工潮的風行主要是針對美國總統歐巴馬對於公眾服務號召的回應。較小的組織,擁有少於二十名員工並且沒有全職的志願協調者,已經奮鬥去吸收全部的匯集,特別自從大多數的他們已經必須同時面臨被漸漸縮減的計畫捐款以及政府補助金。

“你可以使他們停止召喚嗎?”一位非營利組織執行者抱怨著,他憤怒的訴說情況。”每個人都受到奧巴馬的激勵,”他說,並且說明著:”他們也都失業了。”
Lindsay Firestone管理主要的為慈善機構及窮人提供的專業服務,在吸引更多比可能容納的志工後,說明組織今年已經縮減招募。”這就像是希臘悲劇一樣,”她說,”我們為這些所有的志工感動著。但是現在被困住了無法利用這些,因為他們缺乏足夠的經費。”

Bertina Ceccarelli,一位United Way紐約資深副會長—與市長辦公室合作經營volunteernyc.org進行服務—流露出像911後的情形—除了新的志工有更多時間可以填滿之外。

“這真是非常遺憾但這是事實,”Ceccarelli小姐說,”但是諷刺的是有時候比起解雇他們要比找些事給志工做的工作簡單多了。”

沒有什麼可以改變志工的熱情。

Continuum Hospice Care協助紐約市民他們生命終了,已經開始今年的候補志工的清單。Allison Maughn,暫代主席,說明他們大多數希望他們的無薪工作最後可以轉變成有薪資的工作,並且可以為大多數僕人做的工作高舉他們的雙手,就像填滿荷包及資料進入權。”他們甚至開心能夠做在櫃檯並且回應電話,”她驚奇的說著。

紐約照護中心質疑今年二月多數的志工會是永久的,並且一個團體調查指出有三分之一的志工是失業者。星期四已經有一半的人收拾行囊要前往課程訓練,激勵志工潦草的寫下筆記就像他們於Dennis Tseng條列一樣,一位興高采列的二十七歲人士,火速般的說明具體細節說了將近一個小時。這個課程,鄰近Whole Foods的一間咖啡店,已經非常擁擠以致於後來的人必須靠牆站著。
現在,我一個星期當五次志工,”Emily Jimenez說,二十九歲,她住在Staten Island並且上個月從Milford Plaza飯店被解雇在Midtown。”假如他們要我去做的話。”
Katherine Howie,一位失業的律師,寫了”現今無價值”在雇用資訊於適應的形式。”我不介意犯罪,”她說。”我非常開心可以與孩童,或運動,或是創意工作。我只想要做些事來填滿我的時間。”

Nini Duh,二十九歲,九月由Lehman Brothers被解雇而且現在於任何需要她的地方擔任志工—小學,中國城的財務工作—近乎每天。這是開心的改變,從她一百小時的星期在她的銀行投資破產前。

“現在當外面天亮時,我就起床,並且開始做事由本來的十點改到七點。”Duh小姐說,她住在Flushing, 皇后區。”有時候我思考著,”假如這是我的工作,將會非常好的。”

God’s Love We Deliver, 從紐約市提供那些重症病患食物於他們家中。已經顯示出最近有一千四百名志工遭到解雇,跟據Karen Pearl,此機構的主席及執行總長。Eryka Teisch是解雇的其中一員,當她的財政科技公司在九月破產時,她眼睜睜看著她的工作消失。God’s Love最初要求她一個星期二個小時。

“我笑了,”Teisch小姐說,三十九歲。”我只能說,'太好了,但我加入了零收入行列。'”

Teisch小姐說明這次經驗—她於廚房、辦公室工作,不管如何只要是需要她的地方—已經有助於她工作狂症,類型-A的個性。一個額外的機會去聯結與她失業的志工。

“你不要試著將你自己陷於艱困的那邊—你知道,”我討厭我的公司而且我無法相信他們會這樣對我,'”Teisch說。”至少我們擁有早晨起床的動力,比起在經濟蕭條的現今還必須去尋找其他工作來得好。”

因為典型的志工仍需邊尋找工作—Tesch小姐,舉例,說明她正”激烈地”—尋找一些已經準備投入非營利執行工作,當經濟好轉並且新的軍人尋找到支薪的工作。
“我的願望是當他們決定現在正是做些其它事的時候,他們已經不太可能實現他們在United Way所學的記憶了,”Ceccarelli女士這樣說著。

停頓後,她補充著:”或許他們甚至已經成為捐款人。我將告訴你們,在城鎮沒有執行主管會這樣想。”


關於作者
Maria Schneider在一家全球通訊公司Edelman擔任企業社會責任業務的資深副總一職,她的聯絡方式:maria.schneider@edelman.com。

翻譯:胡麗文

原文:Julie Bosman,“From Ranks of Jobless, a Flood of Volunteers.”Mar.15, 2009,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2009/03/16/nyregion/16volunteers.html?_r=3&partner=rss&pagewanted=all